2023人居空間設計展《石·間》

2023/07/05
前 言
全球性專業石材展覽會,第二十三屆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于2023年6月05-08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雙循環新格局下,上下游全產業鏈,建筑、設計圈,跨界平臺機構齊聚廈門,共同關注、探討并推動石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業態。
廈門人居設計生活節,由廈門國際石材展、IHIDA人居空間設計師俱樂部聯合主辦。通過產學研全方位角度將石材與設計精準鏈接,以展覽、論壇、產業游學三大板塊聯袂呈現。以探索理想人居空間、設計驅動產業發展、重塑城市生活美學為愿景,構建人居美好生活新時代。致力于推動設計產業發展進程,為石材行業提供更具開拓性及先鋒精神的發聲窗口,為中國石材消費市場帶來新氣象。
從2020年開始,石材與人居空間始終是廈門人居設計生活節的主旋律,我們探索石材在人居空間的變化、應用、創新,打破石材的固有邊界,以設計賦予石材全新的審美價值與功能體驗。
2023年6月5日-6月8日,廈門人居設計生活節 · 人居空間設計展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盛大綻放。2023年,人居空間設計展以“石·間”為策展主題,由設計行業領袖梁志天擔任主策展人,聯盟業內賴旭東、杜恒、劉姮、劉道華、張力、朱曉鳴、趙益平、何永明、沈烤華等多位設計精英人物共同策展,希望借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去挖掘石材的可能性,探索人居生活的多樣性。
石頭渾然天成,是自然的饋贈、歷史的傳承。
通過質樸的黑金沙石墻體,走進一個概念性的空間,乍看之下,石影無蹤,卻觸目皆是。一片片的天然碎石片,從原石上剝離下來,疏密有致地鋪設于環繞整個空間的鏡面上,形成無限折射的效果。中央的圓弧造型鏡面與透光碎石片的拼接,成為空間的焦點。燈光或明或暗的循環變化,演繹時間的洗禮與沉淀、智慧的累積和人生的覺悟,如同原石化成碎片,經過雕琢后的蛻變與升華。石片后緩緩滲出燈光,更突顯原石的自然紋理和質感,重塑成為藝術品,迎來了第二次的綻放。
《石非石》就好比人生,突破自身的局限,在經歷各種磨練后的蛻變,更添智慧和力量去開啟新的篇章,幻變出更多元的姿態,讓人生更加豐盛多彩。
石材是源自于自然的一種傳統建筑材料。
每條花紋每種色彩都記錄了億年的質變,濃縮在精美動人的石塊之中。
是大自然饋贈的藝術品,是地球歷史的一本抽象畫冊。
人居自然是建筑的靈魂,
人類的親自然性注定了居室要處在自然的懷抱之中,或是自然要引入居室的心臟。
窗,正所謂“尺幅窗 · 無心畫",正是此次展廳想要表達的主題。通過藝術展廳的形式,不論是窗還是石,都以畫的形式展現,借窗觀景,借畫觀石,借石給觀展人帶去來自于自然的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在展廳內部,通過點綴溫馨的木質家居,軟化石材的硬朗,精心地擺放模擬出家的場景,會心之處不在遠,希望能給觀展人“石材結合家居”的搭配的啟發。
如今社會城市快節奏時代,鋼架水泥建筑遍地拔起,空間營造神秘山谷 ,親近自然的空間。
為了迎合主題,本次石材的色彩都是綠色為主,利用大面積墻地面石材與鏡面不銹鋼相結合。中間裝置造型倒三角的形態,營造山谷形態的一種失重感。大面積的綠色在中間燈膜下和墻面鏡面不銹鋼交相反射,體現山谷神秘感、未來感。中間的景觀裝置利用苔蘚和原石(展示石材還未打磨形成前的形態)形成自然生態空山環境 ,寓意回歸自然心境。
源即源頭,源音同“圓”,源之所起,圓以為心,即循環往復也傳承不息。
表達的是宇宙本然的運行模式,是整個大生命共同體的循環往復。在三萬多年以前,人類還居住在石洞中,三萬年后,我們將大自然最漂亮的石頭放回空間中,這是一次奇妙的跨越人類漫長發展史的循環。生生不息的流動在時間長河中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石與間、間與物、物與石之間相互聯系,在不同空間與時間的想象與表達中,在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類智慧疊加中被不斷地塑造,因群體的共性與個體的獨特性,石頭與我們產生了瑰麗的化學反應。
展廳通過當代藝術手法重新構造,將石材家具串聯成場域。展廳維持藝術空間一貫的冷峻與克制,將自然、藝術、人文情感完美融合,超然物外、鏡象叢生。
石,自然的饋贈。
石的形態萬千,從巖漿的液態到變質為堅硬的花崗巖,再在地表被風化為細沙。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不斷地轉化形態,而人為的加工則使其蛻變重生。
我們在8×8的盒子空間中,置入一個巨大的方形石塊,再人為地雕刻出一個逐步向上的方形舞臺,它像是一個雕塑,一個紀念碑,而雕刻出的碎屑則散落在四角,它們互補且共生著。我們在其四周落下帷幕,讓世人一起見證它的光彩。
石材又一次完成了重生,這里可以讓人們坐下感受石的故事,撫摸每一階凹進凸起的臺階,閱讀它經歷的上萬年的沉淀和在一夕間被淬煉成藝術品的記憶。而四周的碎屑也同樣訴說著,它們會以新的形態回歸自然,繼續重生。
當樹木在森林中死去時,它的樹干會不斷傾斜直至倒下,最終為苔蘚、植被、西伯利亞花鼠之類的林棲動物提供溫床。生物學家將這一過程命名為‘倒木’。這是大樹留給森林最后的溫柔。
對于米開朗基羅而言,蘊藏在石材內部的形式應該在動手之前,就已經出現在眼前。
刻意制造美感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這種做法不過是一種類似于催眠術的障眼法。在設計師看來,沒有一蹴而就的美。一切必須從追本溯源開始。
以石頭為核心拉開所有設計的序幕,以游廊的動線游離于空間。擺脫設計的常規限制,重新思考空間與石材的本質。只有通過看不見的寶庫才能走向光明,才能開始設計。
以模塊化為基數展示平面與結構,入口隱與刻意被拉長的路徑,前序空間成為與室內的過度,也是步入沉浸式空間的前奏。在整體開放的空間中,以漂浮隔墻與石材本身的碰撞完成空間節奏的遞進。立面視線的穿透與遮蔽引領至最后的篇章。
剔除一切形象上的意義,回到基礎的形態,將實用性和功能性隱藏于材質本身。
石材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大自然花費億萬年送給人類的禮物,但終究這份寶貴的資源會越來越少,如何精妙的設計,合理的運用,不苛求華麗的堆砌,去做到物盡其用,去善待它,是我們設計從業者需要思考的職業問題。
本案受邀于中環亞石業 | 石上良品,將在一個六十見方的空間內,構建一個空間的展示道場,在本案的設計當中如何在一個方寸臥牛之地運用場域的營造,去傳遞給來訪者一種空間的意識與感知,與其產生情緒交互。
籍以空間想表達人生的幾個階段,“問徑一止觀一彼岸”,有迷途者,有潛行者,在其中體會到孤寂、空無、找尋、頓悟的一系列空間啟示。
楫,是舟的岸
筆,是紙的岸
茶,是水的岸
曲,是場的岸
人,是彼此的岸
純凈的白色畫布上,如山脈蜿蜿蜒蜒的紋路,細膩溫潤。平鋪直述,懸浮空中,拔地而起,塊面分割。置身何處,如同攀向頂峰,親俯雪山大地。卡拉拉白石材又如同中國水墨在白色宣紙上渲染出的水墨畫,每一筆皆不同。
白色的夢幻空間,不同角度的銀鏡,正面、側面、頂面,折射每個人的不同情緒,走過每一處,留下人生不同的精彩。虛實捉摸不定,暢游在設計之中。
那一株中國紅,為白色純凈的水墨空間畫作點睛之筆,刺激你的視覺感官,激起你的滿腔熱血。鏡面的折射,“他”仿佛騰空而起,飛躍天空,寓意紅紅火火。游園其中,回味無窮。
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開始蔓延時,世界仿若接到了魔幻的劇本,人類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這場冬眠期也持續了幾年:保持距離,與口罩共同生存,無處不在的核酸檢測,封控,隔離,綠碼黃碼紅碼健康碼,這些都給人類帶來了新的體驗,也擾亂了原本的井然有序。對于未知的恐懼,縈繞在人群當中,無法散去。
在本次的展覽活動中,我們以《疫·境》為主題,通過空間與藝術裝置,將疫情時候的日常行為活動搬上了舞臺,聚焦疫情對人類的影響、風險帶給生存狀態的巨大改變,人類當下的困境以及藏在這些行為背后隱秘的情緒。
還好,春天不會被抹去,春天已經到來。
無形給了你一切可能,有形則能夠讓可能變成現實。利用無形的力量,尋找有形的方法,便能夠締造有形的空間,這是我們在設計實操一直遵循的設計準則。
作為展廳設計而言,能否讓人一眼亮是關鍵,因此我們并沒有采取常規的方式來處理空間的組織架構,而是在結構中摻入想象,運用水無形的特性拾取出石材剛柔并濟的一面,演變出“扭曲”、“形變”、“再生”等有形的設計語言,繼而轉化成我們獨特的建筑曲線處理手法來賦予整個展廳獨特的空間感。
在動線中,以“游園”地形式引領腳步,初極狹,復行十步,豁然開朗,功能與空間一覽無余。繼而有形地分離出“洗漱”、“坐便”、“淋浴”、“泡浴”四塊功能區,再分別從石材中剝解出不同的應用方式與功能區相結合,將設計落到實地,由無形轉為有形。
人居空間設計展奠定了廈門人居設計生活節的底色,在第三年的節點上,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元的表達與展示,看到了不同石材在設計師的創作中大放異彩,解鎖了更為豐富的人居空間呈現。
品類齊全性價比高
擁有專業的技術致力于產品研發,創造高性價比產品,滿足不同需求的客戶。
好品質值得信賴
在生產過程中將品質管理置入于每道生產工序。從原材料選購、到產品制
造、包裝、出貨等都有層層檢查、監督,力求創造優良的品質。
服務售后無憂
精心服務細節彰顯服務品質!
相關資訊
源德石業的玄武巖臺面,結合天然玄武巖礦石精髓與現代工藝美學,打造出極具質感的石材產品。
Jun 17,2025
May 24,2025
Apr 16,2025